自孩提時代起,我們就感知到了自身與世界之間的沖突,感知我們自身與宇宙萬物的斷裂,我們渴望著回歸完整健全,于是想象了對抗“無限”的自我保護方式。其中窗戶就是我們的眼睛,墻壁和天花板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,家具和裝飾是我們的信念與幻想。
入口肩負著引介后續空間的角色,它決定了進入者對于整個內部空間的第一印象。顯然是物理上的一個轉折點,但它同時也是心理上的,它將引出人們關于室內和室外環境的記憶,以及在此記憶基礎上的心理預期。因此入口有其在心理學上的重要意義。
由外向內的設計的同時由內向外的設計,制造必要的張力會讓入口更具魅力。人們平常活動的平面空間之外,還有上、下部分空間所產生的拉力存在于住宅的縱向兩極,而這種拉力正是靠樓梯牽引,也正是上和下的空間變化讓我們的想象力有所去處。上樓或下樓時,以此帶來的視角的改變,離開常規的水平面。
當我們朝上部走去。周圍的室內景象也會隨之改變,不同的事物進入我們的焦點,而下面的事物漸漸隱去。我們與居住者的關系也在改變,你將從新奇的角度去觀察他們,比如短裙的褶邊、人的頭頂。同樣站在某一層的人去觀察我們上下樓梯時,也將看到類似畫面。此時的樓梯正是精彩的劇院,而多數情況下,我們設計者更傾向于將樓梯設計的具有戲劇性的宏偉。

較小的空間使人感到舒適愜意,像鳥兒躺在巢中一樣舒適。人跟空間尺度的關系中,人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自己,先暗示自己,對于這個功能區該有怎么樣的容積,身體的感受反饋給大腦,似乎這就該那樣,那就該這樣,但這是否也是我們身體的偏見。“唯有在曠野中,貓才像只貓”開闊的室內空間就像寬廣的室外環境一樣,使人身體和情感雙雙釋放。
如今,現代主義與裝飾主義似乎已經站在對立面,很多擅長現代主義的設計者似乎也站在了裝飾主義的對面,認為裝飾性的設計都是繁雜的,累贅的,毫無意義的。可即使在很多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中也能看見裝飾性元素。